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讨论]压岁钱太多孩子易"堕落"

  • .木乃
楼主回复
  • 阅读:2519
  • 回复:15
  • 发表于:2010/2/9 22:14:34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博兴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博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转载搜狐网--记得小时候,每逢年三十晚上,爸爸会给我们兄妹五个每人五元的压岁钱压口袋,不过到了正月初五就都收回去了。因此,过年时我们几个并不指望能收到压岁钱。由于家里兄妹多,爸爸妈妈的负担非常重。前些年,我们那除了干农活能糊口外,挣不了什么钱。因此小时候很羡慕那些有压岁钱的孩子。而且他们可以自己支配压岁钱。而我们呢,就乖乖的看着别的小朋友用零花钱买零食。想想还是挺幸福的,爸妈多么的不容易啊。现在的孩子被幸福包围着。自然而然新的问题也出了不少。过年过节费用多得惊人。以下是今天从搜狐网上看到的有关给孩子多少压岁钱及用途的调查。
       按传统习俗,长辈们会在年三十晚上给晚辈发压岁钱,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幸福,快乐成长。但这个压岁钱究竟该发多少呢?昨日,记者在春熙路上随机调查了50位市民发现,各阶层的人群发放金额,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 专家表示,压岁钱的多少要适度,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孩子如何支配。
压岁钱:近一半市民给200-400元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千元压岁钱开始频繁出现在春节压岁钱行列中,大金额的压岁钱多出现在高收入群体,占调查人数的10%左右。 “我们平时给小孩的零花钱一般在几百元,过年的压岁钱一般都在2000元左右。”某房地产公司的郑老板称。
在记者调查的人群中,近一半的市民发放的压岁钱在200-400元。中层干部给压岁钱的金额在400元左右,一般职员则多在200元左右。调查显示,40%左右的居民发放压岁钱的金额在50-100元。
用途:希望用于购买学习用品
一位来自浙江的某公司总经理告陈先生诉记者,他们每年给孩子的压岁钱都在1000元左右,但压岁钱并不由孩子自由支配。除了购买学习用品外,还要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爱心募捐等。一部分家长则称,节后他们一般会收回孩子手中的压岁钱,只会留出一小部分让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及日常零用。一位市民则称,他们把孩子的压岁钱控制在100元以内,但还是会随时监控,防止孩子们出去“集体腐败”。
看法:金额太多孩子容易“腐败”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市民表示过年发压岁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给孩子压岁钱,太少了拿不出手!怎么也得三四百元吧!”来自南充的周先生坦言,过年除了要给自己孩子压岁钱外,还要给朋友的孩子压岁钱,假如给得太少,面子上说不过去。
成都市民旷***则称,小孩子的压岁钱只是一个祝愿,不能以金额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发放金额一般不超过200元。部分市民则表示,如果压岁钱金额太高,容易让孩子形成“腐败”风气。“孩子手里有钱了,难免出去吃吃喝喝,甚至把钱用在游戏上。”
专家建议:给压岁钱应适可而止
成都市未成年儿童咨询中心有关专家表示,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压岁钱,本身是没有坏处的,但在给钱的数额上,不必“大手大脚”,更不必动辄出手上百上千元,应当适可而止,不能让儿童误解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仅仅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更不能将成年人之间的交际借孩子的渠道来表现。此外,压岁钱并不是非给不可,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购买学习用品等方式予以体现。
  
  • 博兴老记
  • 发表于:2010/2/9 22:34:38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博兴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是啊,压岁钱适可而止!

  
  • 博兴老记
  • 发表于:2010/2/9 22:35:24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博兴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多学校提倡变“压岁钱”为“压岁语”。
  
  • .木乃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0/2/9 22:40:46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博兴县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民间把过年给孩子们压岁钱叫散年钱。关于散年钱的来历,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早先的人认为小孩子是鬼背来的,所以要散年钱把鬼驱走,这样就能拉住孩子的魂,所以压岁钱也叫压魂钱。 
中华民族是重礼仪重情义的民族,每逢春节,礼尚往来,走亲访友,到朋友同事家串门拜年,少不了给人家的孩子散一点年钱,也正是显示友情、人情的好方式。现在的孩子都只有一个,金贵,年钱自然也少不了。若问为何这样?高兴啊。 
平时中国人生活都很节俭,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这一点,但人们对过春节时给孩子散年钱这件事,却无人非议。因为散年钱是中国人注重亲情的一个侧影。春节时合家团聚,让人倍感亲情浓郁。远方归来的叔叔大姨们,看到自己的晚辈成长起来,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一边把准备好的礼品送给家里各人,一边给奶声奶气的侄儿辈们散一些年钱,好让孩子们能够按他们的心思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孩子们呢,就在此刻认下自己的亲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承认。我们小时,那些叔伯们散给我们两角、三角、八角、一元的年钱,我们心里的欢喜和叔伯们那亲切慈爱与关怀的面容还历历在目。我和弟妹们私下窃议: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吧?不然他们为啥散年钱给我们? 
现在散年钱的情形让人始终有一种缺憾,金钱、物质的成份多了,感情的成份少了,年钱里缺少了往昔浓浓的情意。我真担心,如今这些孩子长大后,是否还能记得我们今天的面容?也许只记得钱了。 
  
  • .木乃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0/2/9 22:42:29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博兴县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关于传说: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以下还有版本)...
“压岁钱”从何而来?传说有二。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二说,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到清代,才有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以示“长命百岁”,建国后才用纸币,以示祝福 ;

  • 防火墙
论坛达人论坛达人
  • 发表于:2010/2/9 22:47:28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博兴县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 博兴风雨
  • 发表于:2010/2/10 2:29:22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博兴县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防火墙 发表于 2010-2-9 22:47:28 :
学习了。



  • 了烦得智
  • 发表于:2010/2/10 11:21:48
  • 来自:中国 山东 泰安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压岁钱使孩子堕落,听起来好像是钱的过错。小孩子支配金钱的数额应由父母来定,数额大,可委托父母代管。岂能放任自流。大家都知道,只要不是单位的一把手,支配的现款会有一定的限度。孩子也是这样,这样帮助孩子理财,引导孩子消费。才是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年。
  • 卡拉奇
  • 发表于:2010/2/10 14:55:47
  • 来自:中国 山东 东营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木记得收到过呢
为了不让我妈再愁眉苦脸,我听了朋友的话“妈,你来张罗吧,以后我就不见了,你觉得合适的话就结婚,我负责出人就行了。”个性不?!
  • 卡拉奇
  • 发表于:2010/2/10 15:03:21
  • 来自:中国 山东 东营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少哭穷,哼!
为了不让我妈再愁眉苦脸,我听了朋友的话“妈,你来张罗吧,以后我就不见了,你觉得合适的话就结婚,我负责出人就行了。”个性不?!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