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乡文学的编辑们
2008年6月,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董乡文学》创刊问世,内设“小说地界”、“散文随笔”“诗歌雅苑”“读书评论”“
采风笔会”等固定栏目,截止现在,共出刊12期,发表各类体裁文学作品100多万字。为我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董乡文学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是有一群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高素质的编辑。
董乡文学的领头雁——舒中
提到董乡文学,谁都会提起舒中,他是董乡文学的总编辑。
开始创办董乡文学,困难重重,没有资金,没有编辑,还需要装潢设计,美工等人才,光靠一股热情是办不到的。困难面前,舒中并没有退却,他四下里拉赞助,聘请编辑,经过精心的筛选,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编辑队伍成立了。
这些编辑们,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都有自己的家庭,来自各行各业,编辑文章都是在业余时间,没有丝毫的报酬,甚至出差用车,都是靠自己掏腰包,但是他们毫无怨言,任劳任怨。为了董乡文学,他们真可谓废寝忘食。
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舒中处处,事事以身作则,真正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每逢周六,编辑们聚在一起,每次都是舒中第一个早到,给大家准备一切办公用品,并且亲自修改作者的稿子。
为了提高我县作者的写作水平,他还聘请了市作协主席李登建,诗人许烟华,赵雪松等莅临文化馆来办讲座。指导作者们的写作。
有时候,他亲自带领广大的作者,深入到农村、医院、工厂,企事业单位采风,回来后再指导大家写作。他把广大的作者,经常召集到一块,大家无拘无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互相促进,使大家的写作水平,都有了一个量的飞跃,更有一个质的飞跃。
博兴县医院的张主任,原来写故事,写散文,从来没有写过诗歌,通过这几年多来的学习、交流,探讨和实践,他的诗歌写得非常棒,还对诗歌的写作进行评论,有些诗歌和评论,并被报刊收录。每逢谈起这些时,他总高兴地说:“我是个医生,很喜欢文学,过去写过很多文章,自己看了都不满意,自从接触了董乡文学的编辑们以后,受益匪浅,找到了原因,现在好了,写起来得心应手,很多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也多次获奖,心里总有个成就感。”
今年,我在《谁不说俺家乡好》征文中,得了市二等奖,我拿到奖金后,总觉得沉甸甸的,我说过,这份功劳,有我的一半,更有舒中老师的一半。
事实也是这样。过去,我写过不少文章,很少在正规的报刊上发表,更不用说获奖,通过和舒中老师接触,在我们互相探讨的同时,他鼓励我往报刊上发送文章,积极的参加征文比赛。经过他的鼓励,今年有了很大的收获;《天池小小说》、《民间故事选刊》、《民间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作家选刊》、《才智》、《海峡儿童》、《董乡文学》等也刊载了我的文章,《想起家中那台织布机》被《齐鲁文学年鉴》收录。散文《麻大湖人》分别获得省作协中国梦征文优秀奖,还有很多文章获得了市、县得多次奖励,这一些,和舒中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说真的,舒中老师的诗文都非常精彩,《星星诗刊》等很多国家刊物上都有他的作品。但是,他都是推荐别人的作品,甘为别人作嫁衣裳,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舒中老师不善言谈,默默无语,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就像一块磁铁,把大家吸引到一块。曹宝东、宋来喜、杨仲春、焦树田……这些年过七十的老人,都已经白发苍苍,但都喜欢和舒中在一块,他们无拘无束,该说就说,该唱就唱,真不像七十多岁的老人。用他们的话说,是董乡文学,使他们年轻了。
谈起董乡文学时,舒中告诉我,妻子卖饮水机,生意很好,他准备拿出部分钱来,把董乡文学办得更好。他在发给我的短信中写道:“我们这样的人,正是为文学而生,有朋友们聚在一起,什么样的天气都吹不开温暖和光明!”这富有诗意的短信,是他的心声;“甘于淡泊,献身诗歌”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
董乡文学是我县唯一的一份纯文学刊物,经常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称赞,我们也都衷心的祝愿:董乡文学越办越好。
董乡文学的女中才子——牟海静
牟海静老师是新建中学的一位老师,她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十年前丈夫遭遇车祸不幸去世,上有父母公公婆婆,膝下有一个上初中的孩子,她是家庭的顶梁柱,但是在编辑董乡文学过程中,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编辑当中去。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受大家的赞扬。
过去,我经常看到她发表的文章,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写得都非常精彩,。有时候我给她打上一个评论,她都回复表示感谢,我们只在网络上认识,只见其文,未见其人。
我们的第一次认识,还是在李登建主席来文化馆讲座的那一天。
那一天,我是第一次参加那样的讲座,和大家都素不相识,也是在那此次讲座期间,我才认识了穆海静、舒中、宋来喜、焦树田等各位文友。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刚坐下,牟海静老师拿着一个笔记本来到我的面前,问我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当我介绍了自己后,她高兴地说:“原来你就是初老师,经常看到你发表的文章,却从来没有见过面。”
从此,我们便熟悉起来。经过相相接触,对她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说她是才女,一点儿都不为过,她写的散文和诗歌都很精彩,董乡文学中,每一期都有她的作品,有很多散文和诗歌在大型刊物上发表。著名网络诗人,诗歌评论家山城子,对她的诗集《海静浪花》评论说:“牟海静老师的诗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很适合阅读,心情愉悦。她的诗既精炼又含蓄,又通俗晓畅,并不时地进行修辞从而使语言有着诗歌所应有的艺术性。”
今年,博兴县举办了《美丽博兴.中国梦》诗歌朗诵会,在海选期间,她是最忙的一个,又是指导,又是拍照,还做后勤,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啊!她那朴实,平易近人的作风,深受大家称颂。
诗歌朗诵会上,她自己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诗歌《 非常爱情》由她声情并茂的朗诵,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很多的观众听了,还留下了眼泪。
读书成为习惯,写作成为乐趣,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这是他的座右铭。她的诗歌涉猎广泛,从点滴的小事中,去发现美,挖掘美、歌颂美,抒发情怀。读读今年,曹宝东老师在文化馆举行了楹联的讲座,十几个周六,牟海静老师都盯在现场,虚心请教,还拍照,写信息,令大家都非常感动。当时,我记得我给她写了一副嵌名联:满腔热血,站三尺讲台,海阔天高,天文地理语数音,笑谈今古;两袖清风,挥一支妙笔 ,静林竹幽,散文小说诗词赋,谱写春秋。这也是对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我表达对她的一份敬意。
她当即回敬了我一副对联:一片丹心,韶华交付三尺讲台,庆花香满园结桃李;千江涌泉,白首创作九重剧本,绍传统文化写春秋。可见她才思敏捷,又非常谦虚虚。
董乡文学有这样的编辑,一定会越办越好。
董乡文学的女诗人——孙朝晖
孙朝晖是博兴县医院里的一位医生,在CT室工作,用大家的话说,她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做起编辑工作来也像医生职业一样细心。
她为人和蔼,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给人留下一种亲近感。在董乡文学的编辑过程中,时时,处处都留下了她的笑声。
她喜欢诗歌,也喜欢写诗歌,她的诗歌写得都非常精彩,她也喜欢写歌词,她的很多歌词,都被谱曲演唱,去年山东省音乐协会吸收为会员。
她写的诗歌没有《大江东去》的豪壮,却有柳永的隽秀婉约。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写的都很到位,写实的诗歌让你看的见,摸得着,读后难以忘怀,浪漫的诗歌天上地下,似信手拈来,可以蓝天为纸,月光为墨,任意驰骋。
我记得有一次,她写了一首词,我也和了一首,她看后诚恳的指出了其中的缺点。
说真的,我喜欢写故事和散文,还有童话,我也喜欢诗歌却不善写诗,只注重内容,不注意格律,我们展开了一次讨论,最后,大家还是都赞成孙朝晖的看法。可见她写诗是多么的严谨。
她告诉我,她写诗词的时候,对着词牌格律一个字一个字的反复推敲,有时候要修改很多遍。我听了,由衷的感叹她的态度是多么严谨,真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趣。
每次采风,只要有时间,她都参加,每次她都开着自己的车。带着大家,从来不计报酬。
今年,市作协组织了一次对孙武兵法城的采风活动,我也有幸参加。在回家的路上,我们都拿出钱让她收下,说是给她的油钱,可是她都谢绝了,她说:“我们都是朋友,一块出来采风,我有车是方便大家,你们给我钱,还不如打我两巴掌,骂我一顿。”
她就是这样,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把方便让给大家,把笑声留在大家心中。
董乡文学的幽默——王晓振
王晓振是博兴一中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二十年笔耕不辍,结成了《夜夜舞蹈》这本动人的作品,滋养着“夜夜舞蹈”这个灵动的驿站。(魏兵语)
大家都知道,高中教学工作的对象都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工作繁忙而又琐碎,但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不忘默默耕耘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
我和王晓振认识,还是在20多年前,那时,他是我儿子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有一次,孩子回家对我说,他的班主任老师,在一次楹联比赛中,获了二等奖,并把楹联征集的上联给我看,上联是:科凌人,胜利人,从胜利走向胜利。孩子让我也对上一副,我想了想对了个下联:改革年,辉煌年,由辉煌再创辉煌。孩子拿去给他看,他还表扬了一番,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王晓振这个名字。真正和他熟悉,还是通过董乡文学,在一次次的采风活动中,逐渐的熟悉。
他风趣幽默,多才多艺,待人热情,工作任劳任怨。
他的散文、诗歌都写得非常精彩,曾引起了省内作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博兴一中召开了专门的研讨会,给与了高度的评价。他的《夜夜舞蹈诗集》和《舒中诗集》都获得了滨州市孙子兵法艺术奖三等奖。
在采风活动中,他总是带着自己的照相机,为大家摄影,回来后发送到网站上,采风的作者们,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像,却没有他自己的。
有一次,我们到打渔张去采风,休息的时候,大家坐在黄河边上,望着滚滚的黄河水,说地谈天。王晓振老师却拿着照相机,给大家摄影,石块砌成的黄河边,非常陡峭,他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爬上爬下,有时候在半坡上,我们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有人开玩笑的说,王老师真像一位登山者。
中午,是王晓振老师自掏腰包,招待大家。
在今年《美丽博兴.中国梦》诗歌朗诵会期间,他除了摄影以外,还承担了导演的角色,在海选过程中,他对每一首诗歌,都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他自己还上台朗诵自己的诗歌。
在董乡文学和滨州作家微信平台上,王晓振老师是最活跃的一个,他的“一天一句”,深受大家喜爱,他根据一句古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无论是抒情、叙事还是议论都很到位,既富有诗意,又饱含哲理,还有很多名言警句,给作者以启迪和感悟;他的“每天看日出”摄影,无论是对景物的筛选,还是摄影角度运用,都很到位,他从麻大湖到打渔张,踏遍了博兴大地,把这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奉献给大家,使大家跟着他的摄像机,欣赏了博兴风光。
“和王晓振老师在一块不寂寞。”大家们都这样说,有时候他和大家“一本正经”的开几句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一天的疲劳,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风趣幽默,多才多艺,带给大家的一首首精美的诗歌,一道道文化美餐,还有那无穷的欢乐。
董乡文学编辑中,还有孙志勇,杨彬、郭丽萍、肖永华、匡秀丽、刘荣萍、高凤燕、袁占江……他们都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编辑董乡文学。用舒中的话说,他们都是爱岗敬业的模范,不但在文学上有所造诣,在人品上也堪称楷模,在工作上无可挑剔。董乡文学就是靠着这一支精良的队伍,才站稳了脚跟,并且越办越精彩。
我们也衷心地祝愿董乡文学的明天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