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吃,一旦经历了岁月的弥香,便会成为一种记忆的符号,一种文化的象征。
![](http://p9.pccoo.cn/bbs/20190320/2019032009574718803145_1000_680.jpg)
沿着100余年的时光之河,它依然流淌在街头小吃摊,在乡民口中回味;也登上高档宾馆的餐桌,被更多的人品评。乔庄水煎包,在看似平常的传承里,透出了浓浓的历史弥香,越回味,越悠长……
清代,乔庄的乡间野铺或繁华市集,水煎包就已占据百姓的餐桌。皮呈金黄,酥而不硬,馅多皮薄,香而不腻,老少皆宜的面食佳品,素有美食之称,水煎包在乔庄人的手中传承、口中扬名。
乔庄水煎包分荤、素馅两种,各自搭配一定的佐料调味。水煎包在制作之前,肉馅和菜是分开的。先将发好的面做成一个一个的季子按扁,分别放入菜和煨泡好的猪肉,用拨馅板适当下按合拢包好,捏成圆柱状的包子,将其捏口朝下,整齐摆放在四方木盘内。包子下锅后经煮、蒸、煎三道工序,用木柴烧火烹制而成。
两片残墙,搭上顶篷,一盘锅灶,几名人手,就是这样简单的家什,也能飘出水煎包的浓香。不管你是农人乡民,还是工人干部,在随意支起的小吃摊前落座,吃的是一份随意,一份恬淡,一种乡野之气,一种历史余韵。或许,正是这种顺其自然的供与需,才赋予了乔庄水煎包更深厚、更绵长的生存空间。乔庄水煎包,也定会在乔庄方言婉转上挑的尾音里,在一片馥郁的酥黄焦脆里蒸腾出袅袅余味……
饮食是一种文化。当一种食品,成为能够代表一个地域特征符号的时候,它便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2011年,乔庄水煎包入选“到山东不可不品尝的100种美食”,由《大众日报》、山东卫视等主流媒体面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