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视频点击进入:http://www.bx169.com/forum/topic.asp?boardid=28099&topicid=2601344
博兴的戏曲艺术以吕剧为代表。吕剧作为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产生100 多年来,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动活泼、朴实优美的演出风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吕剧由民间艺术———花鼓、小曲、杂调,吸收了“扽腔”、“梆子”、“京剧”等戏曲艺术和山东琴书的艺术成分,不断壮大丰富而逐步形成。
吕剧产生以前,当地的会戏大都由“扽腔”去唱。据史料记载,“扽腔”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吕艺镇(原闫坊镇)、纯化镇一带以艺谋生的人渐增,吕艺镇刘官村的张连信和纯化镇王文村的孙中新是当时杰出的代表。他们学会了当地流行的杂曲小调和“打坐腔”,多以唱曲要饭谋生。1880 — 1890 年间,较有影响的艺人张保光、张祥、王道平、张贵兰和刘銮峰兄弟三人,用琴书曲调演唱小节目,在节目的情节和唱词上逐步修改,使之接近戏剧化。当时这种演唱形式,艺人们称之为上装扬琴。1890 年后,上装扬琴已初具剧目、固定板式、角色、锣鼓经等戏剧之主要组成部分,即形成了吕剧的雏形。1930 年,角色行当由原来的“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为主,发展到生、旦、净、末、丑诸行并茂,基本唱腔已固定在“四平”、“二板”、“流水”、“娃娃腔”等板式上,吕剧已趋于成熟。1945 年,吕剧已在山东省的北、东部的广大农村和城市享有相当的声誉。1951 年,博兴县成立了第一个农村业余吕剧团。1952 年,省著名吕剧艺术表演家郎咸芬等百余名文艺工作者专程到博兴县吕艺镇一带,历时百余天,挖掘出众多传统剧目。1953 年,山东省成立了吕剧团。1958 年,博兴县吕剧团上调淄博专区(当时惠民地区并入淄博专区)为地区级吕剧团。1995 年,吕艺镇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吕艺之乡”。2004 年,省、市、县在吕剧发祥地吕艺镇共同组织了吕剧音乐发掘活动。目前,全县有“庄户剧团” 160 个,长年活跃在乡村,演出剧种有吕剧、扽腔等,剧目有传统戏《汉孝子董永》、《墙头记》、《王小赶脚》等,更多的是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三代婆媳》、《人间真情在》、《好亲家》等等。县京剧团、吕剧团去年演出267 场,累计观众达120 万人次。
为进一步弘扬吕剧戏曲,振兴小戏艺术,救助濒临灭绝剧种,促进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批准,从2003 年起,博兴县成功地承办了四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暨董永文化旅游节。今年,博兴县对濒临灭绝的剧种———扽腔进行了挖掘,县剧团集中人力物力,精心挑选编导、舞美和演员,在著名导演的指导下精心排练的扽腔———《老冤蛋当选》,剧长30 分钟,情节紧凑,起伏跌宕,反映的是农村村委选举中的小故事。
四届小戏节,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7 个剧种的182 个优秀剧目参演,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员达3000 多人,累计演出366 场次,观众达150 万人次。如今,博兴小戏艺术节已经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大型节庆活动”,其奖项(中国戏剧奖·小戏奖)与“梅花奖”一起被确定为有同等影响力的全国文化艺术奖项。
博兴县富有远见的举措,不但拯救了濒临灭绝的本地剧种吕剧、扽腔,也为全国小戏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也给当地群众送上一道不同地域、不同风味的戏曲大餐。